岘港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:研发 “珊瑚礁修复人工礁体”,成活率提升至 82%
越南中部重点高校岘港大学(Đại học Đà Nẵng)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“海洋生态保护团队” 历经 3 年研发,设计出
“多孔混凝土人工礁体”,用于修复越南中部沿海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,在岘港山茶半岛海域试点中,珊瑚附着成活率从传统礁体的 55% 提升至
82%,礁体周边鱼类种类增加 40%,相关成果发表于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》(影响因子
7.9),获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推广至芽庄、富国岛等海域。
团队负责人陈德才教授介绍,礁体设计核心在于 “仿生结构与材料优化”:“人工礁体采用多孔混凝土(孔隙率 35%),模拟天然珊瑚礁的多孔结构,同时添加珊瑚幼虫吸引剂(从本地珊瑚中提取的蛋白质),促进幼虫附着;礁体表面设计成波浪形,减少海水冲击,为珊瑚生长提供稳定环境。” 在山茶半岛试点海域,团队已投放 500 个人工礁体,覆盖面积 2000 平方米,6 个月后监测显示,鹿角珊瑚、脑珊瑚等品种已成功附着,部分珊瑚直径达 10 厘米。
目前团队已与越南海洋保护协会合作,开展 “珊瑚修复志愿者计划”,每月组织大学生、当地渔民参与礁体投放与监测;同时开发 “珊瑚生长监测 APP”,用户可上传珊瑚照片,AI 系统自动识别生长状态,助力公民科学。陈德才教授表示:“2025 年计划与中国厦门大学合作,优化礁体材料的耐腐蚀性,共同开展南海珊瑚礁跨境保护研究。”
本文 越南大学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vn.gov.edu.bi/post/31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