芹苴大学研发 “湄公河三角洲淡水养殖技术” 解决盐度入侵问题 亩产提升 30%
芹苴讯 2025 年 7 月 28 日,湄公河三角洲核心高校芹苴大学(越南南部农业科研重镇)水产养殖学院,发布其研发的
“耐盐淡水鱼养殖技术体系”,该技术通过 “生态沟渠降盐 + 耐盐品种培育”
双管齐下,解决湄公河三角洲因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养殖水域盐度入侵问题,使罗非鱼、鲶鱼等淡水鱼在盐度 3‰-5‰的水域仍能正常生长,亩产提升 30%,养殖周期缩短
15 天。
“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淡水养殖核心区,但近 5 年盐度入侵导致 20% 的鱼塘减产或废弃。” 项目负责人、水产养殖教授黄文海介绍,技术体系包含两大核心:一是在鱼塘周边修建 “芦苇 - 水稻复合沟渠”,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盐分,使进入鱼塘的水质盐度从 8‰降至 3‰以下;二是培育出 “芹渔 1 号” 耐盐罗非鱼品种,通过杂交选育,该品种在盐度 5‰的水中存活率达 92%,比普通品种高 40%。2024 年,该技术在芹苴市、安江省的 20 个鱼塘试点,平均亩产从 1.2 吨提升至 1.56 吨,养殖户平均每亩增收 450 万越南盾(约合 1350 元人民币)。
在安江省的试点鱼塘,养殖户潘文庆正用盐度计测量水质:“以前每到旱季,海水倒灌导致鱼塘盐度升高,鱼大量死亡;现在有了这个技术,盐度稳定在 3‰左右,今年已经卖了两批鱼,收入比去年多了 1500 万越南盾(约合 4500 元人民币)。” 芹苴大学已与越南渔业局合作,计划 2026 年在湄公河三角洲 10 个省推广该技术,培训 5000 名养殖户,预计可恢复 1.2 万公顷受损鱼塘的养殖功能。
本文 越南大学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vn.gov.edu.bi/post/3310.html